首页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图片展示 研究会 会展赛事 首页视频 新闻中心 岱崮地貌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宗教信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行业之窗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崮乡特产 
崮乡的柿子
 

          ◇李广美

    崮文化网 在沂蒙老区有一处足以让人们永远铭记的地方——孟良崮,这是一处被无数先烈的鲜血浸透过的地方,那场决定了中国命运的战役——孟良崮战役,便是在这里发生的。

    如今的孟良崮早已被老区的人们开发成了红色旅游胜地,并以此带动了岱崮地貌诸多崮的陆续开发。沂蒙七十二崮,在孟良崮所在的这座江北小城里,就已占了三十六崮,也随着2014年《地理中国》栏目组的《崮乡探奇》在央视科教频道的播出,这处在沂蒙老区占崮居多、名崮最响的小城,也由原来的“蒙阴县”被越来越多的人们直呼“崮乡”了。随之,中国崮文化网也以对崮乡热忱无私的宣扬,逐渐被人们熟知和赞许。近期,她便以自己夯实的基础,怀着对家乡由衷的热爱,即将出版一本刊名为《崮乡》的杂志。

    当得知《崮乡》杂志有《崮乡特产》这一栏目时,我即刻想到了崮乡那随处可见的金灿灿的柿子。

    崮乡的柿子,我知道的有三处。

    第一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教授的母校蒙阴一中的柿子。

    这里的柿子已远远脱离了“吃”的意义,因与“士子”谐音,它便被寄托了“考取进士,金榜题名”的美好意愿而日夜护佑着一中三千多名学子。

    第二处,是山东省第二工人大湖云蒙湖畔公家万村翰林旺(一处葬有明朝馆阁世家“五世进士、父子翰林”中的翰林父亲公家臣的祖林)里的柿子。这里的柿子亦是超出了“吃”的范畴,深秋的十月,村里的人们也不去摘取,只任那红彤彤的柿子兀自挂着,傲然彰显着那“五世进士”的辉煌。

    第三处,便是用以吃的柿子了。这些柿子在房前屋后、田野荒丘、园林堤坝,随处可见。冬季里,它们挺着遒劲的枝丫在寒风里暗自怀念着春夏繁盛的绿叶和秋季里累累的金黄硕果。

    春风里抽枝发芽,夏雨里疯狂生长,秋阳里,原来青绿的柿子就着了一身橙黄。

    柿子“熟”了,橙黄的颜色耀了孩子们的眼,也馋了孩子们的嘴。

    于是,不顾大人们的劝阻,偷偷上了树,迫不及待地摘下最亮的那一颗,张口狠狠地咬了下去。

    那种味道,大概是每个崮乡的孩子都难以忘记的,它使你深深懂得:大人们的话是需要听的,柿子是需要等待和另外其他的方式,才能让麻木灼舌的涩变为爽口润泽的甜。

    最好吃的柿子是烘柿。虽曰烘柿,却并非人工烘制,而是历经了季节一日一日的叠加和秋阳循序渐进的温暖而被季节自然催熟的柿子,那颜色也就由鲜艳的橙黄变成了深深的桔红。在阳光的照射下,盛满了柿汁的柿子发出一种迷人的光芒,似夜里好奇的孩子用手挡了微弱的灯焰从指缝间漏出的红晕。

    轻拢五指,提心吊胆地摘了,一手托了柿蒂的周围,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将丝绸般柔软的薄如蝉翼的柿衣一片一片地褪下来,那柿子就呈现了更加艳丽的红色,望着手里那团吹弹可破的柿肉,因积存了太久的期待和摘取的艰辛就显得愈发珍贵和令人垂涎,于是,撮起嘴唇,伸长了脖子带着无法掩饰的急切,“哧溜”一声,就将老秋里封存了阳光味道的柿肉,随同柔滑和浓甜一同吸进了期待已久的嘴里。

    最普遍的柿子是漤过的柿子。漤过的柿子大多甜而脆,也会有软的,但总不至于软到如烘柿般小心对待,所以,就易于运输和储存。

    最地道的漤法,是放在硕大的八印锅里,让水一直保持了适当的温度,再经过一段适当的时间,使柿子渐渐脱掉涩味。乡间有经验的老人还会在水里放进新鲜的桑枝以便更好地去掉涩味。在清晨那声苍老的“柿子咧”的喊声里,你往往可以吃到那些还带有温度的柿子,还可以看到柿子上那些深绿的桑叶。从老人手里接过温热的柿子,心里就有了莫名的亲切和温暖,望着老人那布满血丝的双眼,你可以想见老人为了不让大锅里的水温降下来,整整一夜的时间里要起床几次添柴了。素爱讨价还价的我,便默默地噤了口。

    当然,还有另外的漤法,就是将柿子简单地用酒喷了,用塑料袋密封一个星期左右,也可去掉涩味,可总觉得柿子因酒而失掉了原有的味道,远不如那用温水慢慢浸润过的柿子让人感觉味道纯正。

    最耐久存的柿子是做成柿饼,它几乎可以吃到来年的柿子挂果。那挂满柿霜的柿饼,大多是在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腊月23里,人们便借助这传统的小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称上一二斤,在灶王爷画像前的供台上,让灶王爷“虚无”地吃过之后,大人孩子便在香糯劲道的撕咬里,去感受柿子因经了长时间的风干而顽强存留的那一丝柿子的味道。

    最难忘的是母亲的柿子煎饼。

    母亲在热鏊子上“嗞嗞啦啦”地摊开一勺玉米糊糊,随着鏊底火焰的催促,糊糊随即变成了金黄的煎饼。母亲便拿了烘柿,揪掉柿蒂后,用荡煎饼的竹片在鏊子的煎饼上压破,并在煎饼上来回荡着。玉米清新的香味和着柿子的甘甜气息就随同袅袅飘荡的热气,拐着弯地钻进了我的鼻子。金黄的煎饼因了柿红的浸染,更加俊俏和鲜艳。当母亲抬起竹片,将粘在上面的柿衣在盛玉米糊糊的盆沿上“咔”的一声磕掉时,我早已不知咽掉了几次口水。

    终于,那个因粘了柿汁而略显厚重的煎饼从鏊子上揭下时,垂涎已久的我已搓着双手准备去接了。母亲就着热热的鏊子,将热热的煎饼飞快地对折对折再对折,最后再热热地递给我。酥脆甘甜的煎饼带着热热的香气,混着我满嘴的口水还没离母亲的鏊子窝儿,就被我匆匆地吞进了肚子里。

    崮文化网独家稿件 转载必究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温馨提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查看更多评论 >>>>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 Reserved www.hadafdar.com  鲁ICP备14019152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