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沂山不登歪头崮,如入宝山空手回。”最近我有幸陪同临沂市的几位朋友去了趟沂山,游览了歪头崮的秀丽风光,方知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夸张。歪头崮位于沂山玉皇顶西北,海拔971米,是沂山第四高峰。它与狮子崮、扁崮三峰鼎足而立,同花枝台紧密相连,群峰峥嵘秀出,气势巍峨。歪头崮突兀矗立,高耸穹空,峰顶偏东南,而且外探倾斜,似坠欲张,令人生眩。它坐北面南,似一老叟昂首天外,因崮巅偏向一侧,故名“歪头崮”。 自天台亭循石磴弯转而下,绕过花枝台,改登数十级,便来到一山口坳地,只见这里北面石崖重叠陡立,酷似高大的座山迎壁。在石壁右面的悬崖间,有逶迤如蛇、陡直若梯的石磴山阶,这就是通向歪头崮的惟一途径,其宽度仅容下人身子,最窄处还需把身子帖在石壁上侧身而过。这条小路的东面石壁如削,云浮其巅;西面是深谷巨壑,雾气氤氲。人走在上面,好象悬在空中,顿生怯意。一路上阪岩坡陡,磐石垂立,跻攀艰难。于是,人们就石凿磴,砌垒台阶,长达2000余级,曲折回环,如龙似蛇,人称“十八盘”。 十八盘下半部分坡度较缓,上半部分面窄而坎坷,陡绝难行。南端平台的东面,建有一座砖石木结构的四角亭,造型匠心,营造别致,人们称之为“登峰”,也叫“登瀛亭”。在四角亭的左右两边有许多石凳,可以供游人憩息。在十八盘中段向东转折的地方,北面崭岩耸起,南侧巨石突兀,屹立对峙,酷似敞开的大门,人称“石门”,也叫“神门”。据说古时候,人们祭山游览,爬到这里再向上攀登十分艰难,于是就在石门对面的峭壁上雕刻石造像,每逢年节祀事,人们便在这里焚香祭拜,游客也只好在这里望峰兴叹,惘然而归。后来,人们从这里凿石修通登上歪头崮的山路,石门便称为“中天门”。 从中天门向上是十八盘的上半部分,这里悬崖陡峭,山路窄小崎岖,好象登天梯一样,非常险峻。山路两侧大石嶙峋,古木虬屈,山花似锦,云雾缭绕,晦明多变,气象万千,景色绮丽,风光无限。明朝洪武年间詹事府丞杜泽代祀东镇沂山,登临歪头崮,见此风景独秀,即景赋七绝《过沂山十八盘偶成》赞颂:“石径迂回十八旋,花木夹道系蔚蓝。云海足下身天外,瞥然村落是人间。”嘉靖年间,右副都御史陈文鸣游览沂山十八盘,见其高峭险要,随题壁曰“悬崖一线石径窄,佛法万丈天地宽。” 沿十八盘小径,登歪头崮,攀险而上,步步皆景,人移景变,绿树滴翠,奇石嶙峋,峭壁重叠,垂立百仞,高耸云表,歪头崮侧面平整宽大,摩崖造像、石刻颇多。现存观音像一躯,位于南天门外东侧峭壁,造像为坐式,高1.2米,镌刻形式浅浮雕,造型丰标优美,神情安祥端庄,刻工精细,生动活显。观音像左侧有铭文4行共20字,其上一行旁行四字:“救苦观音”,在下三行直排分别是“善友韩氏法名净全,李宅吴氏,李宅雇氏。”造像、铭文虽不十分清晰完整,线条笔画仍依稀可辨。根据造像面部丰满、各部比例相称、形神兼备、衣褶疏放、佩带饰物等特征及其风化程度,经专家考证,该佛像为唐朝刻造,迄今已有1000余年,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据有关史料不完全统计,歪头崮南面峭壁上石刻共10余处,题刻在南天门外左侧赭色峭壁上的清未隶书“人世蓬莱”石刻至今仍清晰若初。字旁行而排列起伏有变,生动自然,字大斗方,古朴秀丽,苍劲挺拔,镌刻形式双勾。未刻款识,小字阴文,直排两行:“同治乙丑,了一子书。”石刻虽寥寥四字,却真切活现地说出了沂山歪头崮山水奇异,云雾竟年,如同东海仙境蓬莱。 在“人世蓬莱”石刻上方不远,歪头崮南天门外的石阶西侧,悬崖峭立,下临深谷,悬崖的顶端边缘,有一巨石,正望侧视,其形独异,遇风就动,奇妙莫测。虽历经万千年,仍稳立悬崖险沿,安然如常,人们称为“御封石”,也叫“风动石”,直到今天,只要风一吹就有响动,用手一推也能晃动。有诗为证:“汉石唐封世代传,建隆称奇口赞叹。任尔史官遗漏笔,遇风则动今未变。”但巨石立于绝巅,人推危险较大,所以游客只能到近前看看,就可以领略奇石神韵。 在沂山歪头崮西南角,“十八盘”的尽头,悬崖顶端高耸一座小型阁楼,这就是“南天门”,它是登临歪头崮惟一的进出门户。南天门倚峭壁而建造,门的左侧及东北面与崮顶山石相连,其他面都是悬崖深谷,地形孤立没有倚靠,陡绝险峻,不愧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隘。该门两级底层平台,中间是拱券式门洞。进深1.3米,高1米多,为全石砌筑。石料就山取材,规格整齐统一,錾打细密,垒砌工致平整,吻合严实。洞口是木制大门,面饰门钉,上安铺首,都涂着红漆,色泽耀眼夺目,像城门一样,十分壮观。 南天门规模虽小,但是形制独具,建造玲珑别致,犹如仙山楼阁,令人赏心悦目。坐落居高险要,仰俯纵观天地,游人倚门顾盼,低头足下只看见绝壁百丈,云海茫茫;远眺彼岸峰峦丘陵,时隐时现,有歌为证:“天梯十八盘,登上非人间,人在天上行,云于脚下翻。”此说的确不是虚言。明朝万历年间进士张大武见此赞不绝口,并题联:“进门身临太清地,登楼首摩皇穹天。” 过南天门,便是始建于北宋时期的“碧霞祠”,宋称“昭真祠”,明称“碧霞灵佑宫”,清曰“碧霞祠”,因碧霞元君住在泰山,又称“泰山娘娘”,所以乡里俗称碧霞祠为“泰山老母殿”。由于山巅起伏不平,地面狭窄,祠庙规模局促,构造粗糙简陋。现在看到的“碧霞祠”是临朐县人民政府于1994年重修的,它倚山而建,坐东朝西,主体建筑3间,大架木结构,墙壁砌以砖石,封顶覆着小青瓦,庙院四面砖墙,山门垂花式,封顶黄琉璃。祠北古松嘉木成林,山径屈曲,花木丛生,其间有净水泉、山君庙、长春亭遗址等,岩隙野榆紫荆,斜身垂枝,显柢霞爪,犹如虬龙蟠伏。祠南磐石崭岩横立,垒叠高耸,峥嵘峻挺。登石眺望,万水千山,村野无边,尽收眼底,令人赏心悦目。清朝乾隆年间,归顺知州李少鹤漫游东镇沂山,看到碧霞祠坐落高山险峰,清幽超俗,风光无限,触景生情,即兴赋诗一首:“天梯连玉阶,古祠浮云间,香稀烟雾重,地偏羽士闲。” 碧霞祠院内外有许多白蜡树,其中最为古老的一株在祠前,传说为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年二十年祭游东镇沂山时亲手栽植。此树迄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树干枯空,外皮大半脱落,杈芽焦枯,枝叶多年萎绝,阑珊婆娑,失去生意,但近年来忽复生机,重发新枝,绿叶繁茂,人称“枯木逢春”,成为沂山一大天成奇观。 歪头崮之巅,磐石相叠,巍岩嵯峨。低石层卵,形态各异,石隙交错,相映成趣,高者擎天,有“天柱石”之称,游人登在上面,好象置身凌空,神栗目眩。仰望日月低垂,白云摩顶;俯视则东镇沂山全景一览无余。明朝雪蓑道人题壁颂其高险:“侧首听天外,垂手悬云间。”崮顶南高北低,更有奇的是,极顶有一天然圆穴,口如面盆,水清见底,虽然没有九泉之源,但是四季澄泓,池满不竭。千米峰顶,泉涌池清,的确是人间之奇,所以人们称之为“天池”。明朝弘治年间,监察御史武衢登临沂山歪头崮,观此泉池,即景赋诗《天池神泉》:“石涌嵌窦峻峰巅,水深九幽何来源。天工之妙浑不解,古今往复颂神泉。” 极顶“天池”,风光优美,但因地势高、风较大,尤其夏秋季节,风雨相阻,游人难以尽情观览,有人曾在天池旁边建“石屋”,后来更名叫“天池庵”。1994年,临朐县人民政府又在天池庵旧址上营造四角亭,因亭代天池庵而建,所以叫做“天池亭”。该亭就盘石为台基,凿铆立柱,大架木结构,顶覆黄琉璃,飞檐翘角,瓴垅条理,造型秀气玲珑,建造工艺精湛,红柱金顶,色泽明快,再加上座落在青峰之巅,格外显眼夺目,与周围云雾山峦、怪石花木交相辉映,宛如天衢仙亭。游人林星辰被它所迷恋,赋七绝《三登天池亭》:“幽亭高跃座重玄,人歌云路地连天。十方景色陶然醉,往来佳话媲仙山。”“ 沂山最佳处,指数歪头崮,不登柱之顶,难知真面目。”这首诗说出了歪头崮景点在沂山诸多景点之中的位置。是啊,当攀上巨石嶙峋、危崖欲飞的歪头崮时,我们才真正被它险峻的气势所震慑,歪头崮不愧为沂山的极胜佳景!
蒙山人于2008年11月28 日
Copyright ©2013 All Right Reserved www.hadafdar.com 鲁ICP备11017629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