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崮乡探奇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会展赛事 首页视频 新闻中心 岱崮地貌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书画天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能工巧艺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崮乡春秋 崮乡小荷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当前位置:   首页  >>>  岱崮地貌 
白修崮与书堂崮
 

◇陈永杰

    临朐县明清部分地方志书中,曾记载“白修崮”、“书堂崮”之名,如明代傅国撰《昌国艅艎》记载:“二郎山南五里,为白修崮。白修崮南五里,为书堂崮,四面壁绝,一泉渟然当其麓。”清代康熙、光绪两版《临朐县志》及民国《临朐续志》记载基本与此相同。二郎山又名架子山,今属沂源县境,位于南鲁山镇三岔店村西,经实地访察,二郎山山形壮美,具备崮貌特征。上面志书记载白修崮、书堂崮分别位于二郎山南五里、十里,如今也应属沂源县南鲁山镇境。但遍查建国后地方志书,均不载这两崮之名,仅1988年《沂源县地名志》在介绍下文坦村时提到“白修崮”之名。既然旧志大多提到“白修崮”“书堂崮”,且与海拔635米的二郎山并称,我认为这两崮要么名气大,要么海拔高。

    2022年6月4日上午,我和付廷强、武昱霖、谭吉营等来到了书堂村响水泉边。响水泉为沂源县名泉之一,位于村东河道边,泉水常年不涸,水量丰沛,且泉水常年恒温16℃,富含微量元素,属锶型饮用天然矿泉水。泉上建有凉亭,泉口砌为方池,清澈甘冽的泉水流出池口后,注入发源于高山崮丛的胜家庄河。农院的自流井内有泉水流出,沟畔的草丛内有泉水泻下,汇成了全长2.6公里的胜家庄河,河上的景观拦水坝、木质长廊、木栈道、凉亭等,使得胜家庄河成了一条生态河、幸福河。沂源平均海拔400米,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境内无客水流入,但县内降水形成的水资源丰富,有“齐鲁水塔”之称,是沂河、汶河、弥河等重要河流的发源地。作为山东生态高地的沂源县,因拥有丰富优质的天然矿泉水资源,2014年被中国矿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矿泉水之乡”。

    在响水泉文化广场附近尽赏河景之后,向村人打听白修崮、书堂崮的位置,问了几人,都说不知道。书堂村人竟然不知道书堂崮!我们感到很惊讶。沿着水泥路,开车缓缓地从村东驶到村南,也没见四周有像崮的山头,一行四人就直接开车去了悦庄镇,当天先后攀爬了驴皮崮、龙王崮和核桃崮。

    后来在网上读到几篇文章,有人根据旧志“二郎山南五里为白修崮,白修崮南五里为书堂崮”的记载,结合今天的地形分析,认为白修崮位于南鲁山镇的下文坦和李柿沟两村之间,书堂崮位于中文坦和书堂两村之间,也就是今天的书堂村东山,谭立忠教授下结论说“书堂村的东山、上文坦的西崖就是书堂崮”。这又引起了我去探访白修、书堂二崮的念头。2024年9月22日,在中午攀登二郎山之后,我独自一人驱车奔南去寻找白修、书堂二崮。

    下午三点多,来到了下文坦村。《沂源县地名志》“下文坦村”条说:“下文坦,位于三岔店南2公里处。据《临朐县志》载:‘文坦陈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明洪武二年迁居北关,其支派散居文坦诸庄。’原以村处白修崮山脚下取村名‘白修’。传说清光绪年间一知县在此断案时,说‘白修’不出人材,遂更名为‘文坛’,后以方位沿革称下文坦。”在路边碰到一老者,问村东、村西两山的名字,答曰“东山”“西山”,再问村南山的名字,不出所料,答曰“南山”!我知道没有遇到“白修”,遇到“白丁”了,就转身走开了。不一会儿北面又来了位挑水桶的大爷,看样子也该是问不出个道道来,就没开口。抬头看看村东、村西的山头,都不像崮的样子,就放弃了打听白修崮的念头,往南去了书堂村。

    《沂源县地名志》关于“书堂村”条说:“书堂村位于胜家庄西南0.5公里处。相传唐贞观年间李靖在此建立书堂,至明朝建文年间立村时,村以此得名书堂……其村名沿用至今。”书堂,即雅又有历史典故,很好的一个名字,怪不得省内外有不少名为“书堂”的村子,如湖南株洲醴陵市王仙镇书堂村、江西宜春市万载县赤兴乡书堂村、河南许昌禹州市浅井镇书堂村、江西九江市修水县上衫乡书堂村,还有省内临沂市沂南县孙祖镇的书堂村、蒙阴县旧寨乡的书堂村等。又一次来到响水泉边,问一位洗衣服的大娘知不知道“书堂崮”在哪,答曰“没听说过”。在泉边停留了一会,也不再向其他村民打听了,直接去登东山。

    在书堂村南,沿着为方便村民耕作而修的曲折狭窄的水泥路上行,路旁一对夫妇正在果园里忙碌,我问中年汉子山的名字,又答曰“东山”“西山”,不过他总算知道点村南的灯山子名称及历史典故,也知道马头崮、小崮等名。从外形看,书堂村东山南北狭长,西侧为悬崖,顶部平坦,悬崖下部、山顶密覆青松,裸露的悬崖上部岩体,由北向南,好似一条长长的灰色飘带,缠绕在山体上部。这是一座狭长型崮,应该就是谭教授所说的书堂崮。

    在水泥路尽头停车,从书堂崮南侧土路登山。穿过刺槐、荆棘混交丛,到达崖壁岩石下,南端有巨石,往北层层缩进,形成一级级天然大台阶,攀爬有难度,但可上。一上崮顶,即见有围墙遗迹,围墙内是大片茂密的松林,树种应属千头柏。我在崮顶行进的路线是从南端登顶,由南向东折北转西,最后沿西侧围墙回到起点,基本上是沿围墙绕崮顶一周,其中部分路段考察了崮顶中部。崮顶面积较大,平坦,中部略有凸起,遍植松树。

    崮顶有规模较大的围墙遗迹,今称“东山围子”。南段围墙残高约1.5米,宽约0.9米,应辟有寨门,但遗迹已不明显。东侧全段有围墙遗迹,高约1-3米,每间隔不远设有垛口、瞭望孔(射击孔)等。北段围墙中部有寨门遗迹,宽约1.8米,墙厚2米,今残高不足1米。西侧悬崖顶部无围墙遗迹,以天险代替,仅在部分稍缓处筑有围墙。诺大的崮顶围墙内部未见房屋遗迹,不知是本就没有,还是崮顶面积大,没有找到?

    明代进士傅国撰《昌国艅艎》、清光绪《临朐县志》均提到书堂崮“土人依以避乱”,看来这里在明代以前就是当地民众的避乱之所。民国时期这一带匪患严重,沂源山区不少村子在村内或山顶建起围子自保。饶是这样,也仍免不了遭受土匪的杀掠。据1996年版《沂源县志》记载,1918年5月,土匪于三黑率部由临朐窜至书堂崮北3公里处的三岔店、璞邱等地,抢掠财物,掳去数十人;1929年3月,土匪尹世喜率匪200余人,通过“勾子”(内奸)里应外合,攻破书堂崮南10公里处的悦庄围墙,杀死村民134人、伤40余人,掳走500余人(内有妇女150人),全村财物被洗劫一空。后放回100余人,逃跑30余人,杀死8人,其余用12.5万银洋赎回,制造了骇人的“悦庄惨案”;1931年11月张家旁峪发生惨案,土匪刘桂堂(刘黑七)部一个旅1500余人,攻破张家旁峪围子,全村235人有106人被残杀,26人致残,成年男性只剩18人,有6户绝后。

    防匪外,后来在防日本鬼子、跑反时期也有不少村子在山上修建带有防卫性质的围子。为防匪患,1931年胜家庄村民在书堂村东山顶用石块砌筑长600余米、高2米、宽1米的围子,围子墙每隔七八米设一个垛口。现存围墙应是这一时期所建。

    书堂崮北侧悬崖上部有一略呈东西走向、宽约6-7米的平坦隔离带,似乎是人为设置的防火隔离带。崮顶西南部也有一条十几米宽、类似隔离带的平坦地带。崮顶、崮坡全为翠松,悬崖下半及基座为树林所遮,从远处已看不出崮貌特征来。实际上,该崮四面悬崖,南端稍缓,北部有一狭窄崮体与北峰相连,是一座标准的崮。崮顶北部有一长约30步、宽约25步的平坦岩石面,与北端建有两个信号塔的山峰隔开。如果没有这条岩石带,因风化、崩塌等地质作用,该崮早已与北峰断裂,那样的话,将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长形崮了。

    经过实地考察,书堂村东山海拔679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四面悬崖,西麓有著名的响水泉,完全符合清光绪《临朐县志》“书堂崮四壁陡绝,一泉泓然当其麓”的记载,我认为这座书堂村东山,就是旧志中记载的“书堂崮”。提到书堂崮,不能不提及当地流传久远的李靖在此崮读书的传说。最早提及此事的为清康熙《临朐县志》:“书堂崮,李卫公读书堂,今以名社。”清光绪《临朐县志》也载:“(二郎山)南五里为白修崮,又南五里书堂崮,皆与二郎山相接,盖其南峰也。相传为唐李卫公靖读书处。今以名社。”《民国临朐续志》也载“书堂崮在白修崮南五里,旧传唐李卫公靖读书于此”,但同时又说“书堂崮,一名灯山”却是错误的,书堂崮与灯山不是一山,灯山又名灯山子,在书堂村南。响水泉并不在灯山西麓,而是在书堂崮西麓、灯山北麓,《民国临朐续志》误将灯山认作书堂崮,故有“书堂崮一名灯山,北麓有泉一泓”的错误记载。

    相传隋朝末年,李靖慕名来到崮群秀丽、泉水淙淙的书堂村附近,隐居在村东的小崮,研攻“风鼓之甲”数年。崮下的河湾内有一泉,四时长流,涓涓不绝,汩汩有声,李靖取其名为“响水泉”。相传李靖在此崮隐居时,每当夜幕降临,就有灯光从南山顶直射李靖住处。李靖白天在泉边借垂钓思考,夜晚在崮顶借灯光读书。后来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为唐朝的统一与巩固立下赫赫战功。为了纪念靖国公李靖,人们把李靖所住之崮称为“书堂崮”,读书之地称为“书堂社”,垂钓之处称为“书堂泉”,也就是今天的“响水泉”,那座射下灯光照亮李靖读书的南山称为“灯山子”。周边村民还筹资在灯山子下面的响水湾上游修建“李靖庙”,书堂附近的璞邱村曾修有“李家祠堂”,据碑文记载,祠堂为大唐贞观十五年为纪念李靖所建。

    站在崮顶,可以望见周边的崮群,或大或小,或标准或不标准,好像一个大家庭内的成员,高矮胖瘦美丑不一:西南的灯山子、小崮、大崮顶(西大崮),南面的锥子崮,东南的大崮坪,西北的二郎山……

    这次访崮,神秘的白修崮仍很神秘,昔日有名的书堂崮得到了确认。“当代徐霞客”李存修先生在《对话:“老驴友”的新时代》(载《李存修文集(八)·评论卷》)一文中说:“在行走的路上,不仅要进行精神和文化的思考,还要留下你的‘脚印’。旅行是个人行为,旅行及修行,就是亲近人性、对话山林和呼吸文化,但这并不全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和后人,为了文化的丰富和进步。”我的每次旅行,虽然达不到李老所说的境界,但我在160多座崮上留下“脚印”的同时,也进行了自己的思考,留下了几行文字。这次也是。

    2024年11月18日整理

相关阅读:
⊕白修崮与书堂崮 ⊕书堂崮下响水泉
⊕书堂崮的传说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温馨提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查看更多评论 >>>>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Copyright ©2024 All Right Reserved www.hadafdar.com  鲁ICP备14019152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