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闻中心 崮乡探奇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会展赛事 首页视频 新闻中心 岱崮地貌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书画天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能工巧艺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崮乡春秋 崮乡小荷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当前位置:   首页  >>>  岱崮地貌 
丹崮山地名略谈
 

◇陈永杰

    作为一名崮文化爱好者,过去一年中,对岱崮地貌的实地考察活动一直没有停歇,这一年具体登上了多少座崮,没有详细记录,估计应该不少于60座。2025年的第一个星期天,我和同学付廷强、田炳颖这“户外三剑客”新一年的户外首攀行动就开始了。

    今年户外首攀的目标是临朐的聚粮崮和丹崮山。中午去的聚粮崮,下午的目标是丹崮山。下聚粮崮后开车沿S223滨九线行至寺头镇政府驻地,过宝山大桥后,一路向南,先后经过郭泉、上丹崮、下丹崮等村,1月5日下午两点钟,我仨将车停在了担杖沟村中。这个小村的名字,在资料中出现了五种写法,“担杖沟”到底是哪三个字,我有点迷糊。

    据村头路边立的村名碑记载:“丹涧沟村俗称丹丈沟,位于寺头镇政府驻地南6公里,丹崮山东麓,丹崮河发源地。因处丹崮山、马头山两山之涧,山谷狭窄,沟底丈余,取名丹涧沟。古时北齐南鲁界域之地。相传,齐、鲁两国军队在此防御交战,箭触崖壁断折,地名断箭沟;又传,当年齐鲁守疆将士以沟为界互射弓箭演练,箭羽无一射过山涧对面,均落入沟壑之中,演为担箭沟。”据该村名碑,该村有丹涧沟、丹丈沟、断箭沟、担箭沟等名,而《临朐县志》(1991)、《潍坊市地图集》(2010)及今网络地图均标注为“担杖沟”。敌对双方互射弓箭,竟然均落入沟壑之中,看来就连沟壑也是不喜欢战争的,我觉得“担箭沟”这个名字挺不错的,把双方互射的弓箭自己承担了下来,避免了矛盾的激化。

    村子西侧二三百米处就是丹崮山。丹崮山位于潍坊市临朐县城西南28公里、寺头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寺头、九山两镇交界处, 海拔619米,面积0.5平方公里。

    “丹崮山”名字的由来,和“担杖沟”一样,也让我有点迷糊。该崮山势四周悬崖,顶部平坦,峭壁以下是逐渐平缓四展的山坡,属典型的岱崮地貌,故以“崮”名,地方志书中最早记载该崮的名字为“单崮”。明代进士、临朐人傅国撰《昌国艅艎》:“禅堂崮南三里为单崮。两崮皆崖石壁绝,可避兵。”丹崮山以东4公里处有禅堂崮,据禅堂崮顶《清同治年间重修玉皇庙记碑》所载:“禅堂崮,一名山也……单崮枕其西。”清《光绪临朐县乡土志》卷九“山”:“禅堂崮南偏西八里为丹崮,在寺头社东南境。两崮皆崖石陡绝可避乱。”《民国临朐续志》:“单崮,在禅堂崮南三里。”“单”字咋讲?有人说在当地人看来,它孤峰独秀,不与它山牵连,理所当然称作“单崮”。《临朐县志》(1991)记载为“丹崮山”,解释命名原因为“岩石颜色”。丹,红色。这座山的石质结构奇特,山顶是青石,下方却是红褐色的页岩,故而有“丹崮山”之称。

    关于丹崮山,当地还流传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当年二郎神担着两座山追赶太阳,追到此处时,扁担压断了,太阳也已落山了,二郎神就撂下担子回天庭了。他担的两座山就留在了这里,一座是丹崮山,另一座是对面的马头,中间的山涧便是担杖沟了。马头也是一座崮,据《临朐县志》,马头崮海拔624米,面积约2.5平方公里,命名原因为“象形”。据说丹崮山、马头各有一个山洞遥遥相对,人们谓之扁担眼。依据二郎担崮这个传说,丹崮山也可称为“担崮山”。丹崮山的外形似一个大元宝,从空中俯瞰又似一个大脚丫,南北两头一大一小,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双头崮”。

    《临朐县志》(1991)依据岩石颜色称之为“丹崮山”,应是权威说法。我还是比较喜欢“丹”这个字的。《说文解字》:“丹,象采丹井,一象丹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释“丹”有三个义项:“丹砂,即辰砂,俗称朱砂;古代道家炼药多用朱砂,后因以称依方精炼的药物,一般为颗粒状或粉末状;朱红色。”《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8)释“丹”也有三个义项,和《辞海》基本相同,但文字更简练:“硃砂;赤色;精炼的成药常称丹。”总括来说,甲骨文“丹”字由“井”的变体加一小横构成,意思是从像井的地方取到的可制作红色颜料的一种矿石类物质,由此产生红色的含义,后引申出表示治病的颗粒状或粉末状药物。

    “丹”,表示吉祥的红色,且丹药能治人疾病。但临朐旧志中曾记载一种农家害怕的自然灾害:“丹灾”,如清《光绪临朐县志·杂记》记载:“临朐有丹灾,农家尤忌,其状如丹,故曰‘丹’也。色有红、黄、黑。黑者,害最剧,桑麦著之立萎,疑为霣霜,色既不类霣,又不必以夜。相传孟婆山有丹穴,鼓沸蓬勃,实出其中。同治间众谋封塞之,其患稍止。近数年,又复甚矣。”《民国临朐续志》也有类似记载:“孟婆髻山,在石门东北二里,一名三台山,俗又名轿顶山……山前有洞,大如数十间屋,东南向,俗称丹窟,谓内出丹气能害稼。”

    古人相信物候与天象相配,降霜则草木应之而死,是正常的天气现象,如果冬季降霜杀不死草木,反而是异象,古人认为是凶咎之兆,会郑重其事地记录在史书中。据《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记载,鲁哀公曾问孔子说:“《春秋》里记载说:‘冬季十二月份,降霜没有把豆类作物冻死。’为什么会记下这一条?”孔子语义双关地回答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本来可以冻死而没有冻死,应该冻死而没有冻死,桃树李树就会在冬天结出果实。天失去常道,草木尚且会触犯它,更何况是君主失去常道呢?”古人认为“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为什么临朐旧志中反而把降霜杀死作物这种正常的天气现象视为一种“丹灾”呢?这是因为在当地,这种能够杀死桑麦大豆等作物的“丹灾”,实际上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霜灾。《临朐县志》(1991)记载:“临朐个别年份气候反常,降霜亦为作物一害,严重霜冻,大部地区十年一遇,但山阴、洼地,一般二至三年即遇一次。”临朐历史上不但霜灾程度严重,而且有时提前至农历十月份就会出现霜灾,有时则延迟至农历四月份还会出现霜灾。这些霜灾会导致农作物全部绝产,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临朐旧志中才会出现“临朐有丹灾”的记载。

    看来,现在崮、村名字的写法及来历已无法考证了,还是依据现在官方志书记载,称为“丹崮山”“担杖沟”为好。

    在当地,丹崮山算是一座非常奇特的名山。丹崮山崖石陡绝,顶部平坦,只西侧偏南豁口处有一径可攀。将车停在崮东侧的担杖沟村内,三人沿村西南的山梁上行,从崮南侧山腰的一条羊肠小道,绕到崮的西侧,上行,经过一道又窄又险、藤蔓缠绕的挂壁小道和一溜单人独行的石阶,到达山门下。高大的石墙连接两侧崮体,山门嵌在石墙中下部。山门券顶,门内两侧各有一块栓门石,过道内宽外窄,内宽1.4米、内高2.4米;外宽1.05米、外高2米,门槛距离地面1.1米。石拱门附近石墙为双层,外层厚0.44米,内层厚0.95米,总厚1.4米,总高5.5米。高大的石墙将巨大的豁口围出一个漏斗状空间,好似一处瓮城,可藏守兵及器械,极大地加强了防御力量。我觉得这处石拱门,是我见过的保存最完好、建筑最精致、布局最有章法的一处山门。

    钻进山门,来到崮顶,南面不远,在一片荆棘丛中发现一组石臼,排列方式很特别。一个大圆形石臼,南面80厘米处有两个略小些的方形深坑,再南面80厘米又有2个小圆形石臼,2个小石臼相距110厘米。这些臼(槽)呈等腰三角形排列。这组石臼西侧1米处还有一个大圆形石臼。不远处还有两个大石臼,相距80厘米,直径45厘米,深50厘米。这些石臼有方有圆,大小不一,可能有的是用来舂米,有的则不一定是,其实际用途暂时还是个谜。

    崮顶东南角稀疏的侧柏林中有零星石屋,数量约有五六间。石臼以西3—4米处又有六七间石屋遗迹。石屋遗迹主要集中在崮顶南部,北部林中也有类似房屋遗迹,但数量不多。《昌国艅艎》说单崮“崖石壁绝,可避兵,然单崮虽峭绝,上无泉水”,无水源,或许是丹崮山顶山寨规模不大的主要原因。

    2025年3月11日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温馨提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查看更多评论 >>>>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Copyright ©2025 All Right Reserved www.hadafdar.com  鲁ICP备14019152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