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岱崮地貌     会展赛事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宗教信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招商引资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经典 
大山老人的峥嵘记忆
 

◇尚修成

    崮文化网讯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在8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走进野店镇大山村,走近一位80多岁的老人。去老人家的路上,绿树掩映,梯田环绕,田中的蜜桃、苹果挂满枝头,果农正在公路旁喜笑颜开地销售自己的果品。老人的家就住在大山村的村头。老人名叫孙云海,已是85岁高龄。但是,在大山村这一方水土的滋润下,身体依然很硬朗,腰杆挺得笔直,说话声音洪亮。在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的交谈中,老人滔滔不绝,娓娓讲述着自己年少时血与火的经历,为我们展示了战争动乱社会状态下,普通沂蒙崮乡人的生活。

    一张木桌的见证

    在老人的家中有一张结构简单的柳木木桌,没有任何的修饰,黝黑的包浆透出一种历史磨砺下的厚重。据老人说,这张木桌是母亲的陪嫁,家中只有在家族进行重大庆典或者祭祀时使用它。

    1940年的一天,一队日本兵和伪军闯进了这个小村子。一时间,村里鸡飞狗跳,老百姓纷纷出逃。来不及逃走的孙云海一家被堵在了家中。年幼的孙云海躲在母亲身后,惊恐地望着闯进家中的不速之客。日本兵进院翻箱倒柜地找东西,把靠在墙边的木桌掀翻在地。在一番翻找无果的情况下,日本兵临走要把木桌带走用来做饭。孙云海的母亲见状扑在桌子上,日本兵用枪托连续击打她的背部。她咬牙坚持不松手,孙云海吓得哇哇大哭。一名伪军起了恻隐之心,向日本兵求情,木桌才得以逃脱被焚烧的命运。

    当时,国民党51军在岱崮镇马子石沟驻扎,国民党69军在新泰土门驻扎。两军的所属部队时常经过或驻扎大山村附近。一次,国民党某部途径大山村。晚上,部队军官要在村里场院(农村打场晒粮的地方)里对部队训话。可是,场院上一片平整。于是,军官的勤务兵又想到了孙云海家的木桌。“长官要训话,用一下您家的桌子。”勤务兵见到孙云海的父亲劈头就说。勤务兵见孙云海的父亲面露难色,没好气地说:“老子打日本鬼子命都不要了,用一下你的破桌子还不行吗!”说罢不由分说搬起来就走。孙云海的父亲担心自己的木桌从此一去不复返,默不作声地跟上了两个勤务兵。孙云海也好奇地跟了上去。场院上,国民党的军官铮亮的军靴踏在木桌上,神情激昂地讲着什么,一会儿挥手、一会儿攥拳头。木桌被他蹂躏在脚下,不时发出一声“呻吟”声。就在孙云海上下眼皮频繁打架的时候,训话终于结束了。孙云海的父亲挪到一个国民党兵跟前,怯生生地询问桌子用完了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孙云海的父亲好像变了一个人,浑身充满了力量,搬起木桌逃也似的离开了会场。

    由于家里的两间草房,孙云海家就成了无论国民党军队,还是八路军经常光顾的地方。孙云海老人记得,一次八路军的军队把他家当作了指挥部。部队上一个姓刘的师长(即鲁中军区司令员刘海涛)就在家中柳木桌上办公,有时很多人半围着柳木桌在谈论着什么,柳木桌靠在墙边。部队刚来时,警卫兵要把柳木桌移到屋中间,被刘师长制止了。于是,刘师长侧着身子办公地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孙云海的脑海中了。刘师长在吃饭的时候,往往也会叫上跑前跑后的“小鬼”—孙云海。刘师长驻扎期间,柳木桌始终靠在墙边,没有挪过地方。

    解放后,老百姓过上了平安的生活。柳木桌见证了农业学大寨老百姓战天斗地的的豪情,经历了农业合作社的昙花一现,目睹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涌进原本闭塞的大山村。如今的柳木桌上,摆放着一台彩色电视机、一部电话。

    柳木桌还是那张柳木桌,它见证了大山的一段历史,也将见证大山发展的历史,更见证着大山日新月异的变化。

    两年通讯员的见闻

    说起自己当通讯员的事,孙云海老人只记得自己当时也就是十一二岁,具体是哪一年记不清了。在县参议会做参议员的二大爷推荐下,孙云海成了部队的编外小通讯员。

    在儿时的记忆中,国民党与八路军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国民党要求老百姓称呼“老总或长官”;八路军要求老百姓称呼“同志”。国民党在称呼老百姓时“老太太、老头”;八路军在称呼老百姓时“大娘、大爷、婶子、老乡”等。国民党的军队在驻扎时,不让老百姓靠近,即使小孩也不行;八路军的部队在驻扎时主动与老百姓联系,会唱歌的士兵经常教村里的孩子学唱革命歌曲。在食宿上,国民党当官的吃的、住的都比当兵的好很多;八路军当官的与不当官的在吃住上看不出有什么两样,有时候还把做好的饭分给老百姓吃。

    孙云海送信的主要对象是在大石山的王丰信、两县村(现属新泰市)的李银德和黑山前的赵洪运(三人均为当时地方武装的负责人)。一开始的时候,信是装在秫秸杆子里面的,后来将信藏到破鞋的鞋掌内,有时候把信藏在泥巴团中,让孙云海一边玩泥巴一边送信。在送信的过程中你,有两件事孙云海老人至今记忆犹新:一天早晨,孙云海被要求送信给两县村李银德。孙云海接过藏有信的泥巴团,就上路了。一路上,孙云海蹦蹦跳跳,一会捉一只蝴蝶,一会儿逮几只蚂蚱。在翻过小黑山时,孙云海突遇一队鬼子兵。跑是跑不了了。孙云海急中生智,急忙把手中的泥巴团扔到了石缝中。一个汉奸翻译拦住孙云海问:“司令部在哪里?

    “司令部是什么?我只有破布,见过油毡布,没见过司令部。”

    “见没见过背抢的?”

    “什么枪?我玩过水枪。”……

    孙云海装傻充愣。见问不出什么,一个日本兵拿出一块糖给孙云海,而且生怕他不懂,还特意咬了一半。孙云海接过糖块大口地吃了。日本兵见孙云海吃了糖,十分满意,认为“贿赂”成功了。叽里咕噜地说了一大通,孙云海听得云里雾里,但是也能估计出他是在问八路军的情况。他索性来了个一问三不知。最后,日本兵便不管他了。在被汉奸翻译踢了一脚后,孙云海躲过了盘查。这次送信虽然失败了,但是受到了表扬。

    还有一件事,孙云海因为送信险些酿成大祸,那是一封鸡毛信。信是三角形的,上面插着鸡毛和一根火柴。好奇的孙云海在送信的路上,坐在一块大石头上,悄悄的把信打开想一看究竟。信打开后,只见纸上画着很多圈圈和横道道,一时看不出什么。可是,信被打开后,孙云海忘了怎么叠,在鼓捣了一番后,鸡毛和火柴也不见了。他也没有在意,就把信送给了赵洪运。赵洪运接过信一看,就问“你打开看了是吧?”孙云海见露馅了,只好承认。赵洪运有点得意地问“怎么样,看懂了吗?”孙云海承认没有看懂,而且知道自己做错了,心里很慌,就把信上还有鸡毛和火柴的事忘了说。

    在返回的路上,就在孙云海感觉事情就这么过了的时候,身后突然响了手榴弹的爆炸声,接着就是密集的枪炮声。后来,孙云海才知道那是一封十万火急的信。好在站岗放哨的自卫团(当地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自卫武装)团员早早地发现了日本兵,及时予以打击,才避免了损失。这件事,孙云海受到了部队领导和父亲的严厉批评。从此,孙云海养成了严守纪律的习惯,不让干的事,绝不越雷池半步。

    孙云海多次出色完成任务。为此,部队领导专门发给他了一身略显肥大的军装,把他高兴得一连几夜都睡不好。随着部队的开拔,孙云海两年的通讯员生涯也结束了。

    根据时间推算,这两年应该是在1942年到1943年间。

    三口铁锅的遭遇

    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年代,粮食、铁锅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样东西。在农村,两家打仗闹矛盾,如果对方把铁锅砸了,就意味着矛盾不可调和,铁锅也成为了老百姓奋力保护的物件。

    据孙云海老人回忆,当时人们为了躲光棍(沂蒙山区人对“土匪”的称呼)、避鬼子,往往是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的被子、衣服等用绳子捆在一起,把铁锅固定到托子(一种沂蒙山人用来挑柴火、粮食的器具,主要样式为用四根木头做成方框状,在两根横木上钻眼穿绳)上以随时抓起来就跑。

    一天中午,日本鬼子进村了。孙云海父亲挑起担子就跑,母亲牵着孙云海的手,怀里抱着妹妹,慌不择路地就往家西北方向的峪沟子跑。眼看着日本鬼子越来越近,孙云海的父亲没有办法,就把铁锅连同几个黑粗瓷碗碟,埋到了河边一棵树下的河沙中。一家人在峪沟子战战兢兢地躲了一下午,在确认日本鬼子确实走了后,孙云海的父亲急急忙忙地来到埋铁锅的地方,扒开河沙,却看到铁锅的锅底上有了一个马蹄踩过的大洞。原来,日本鬼子走累了,正好在树下歇息,就把大洋马拴在了树上。大洋马围着树转来转去,就把铁锅踩坏了。此后的一段日子,孙云海家每到做饭时,就要等邻居做完饭后,借铁锅来用。

    由于经受了没有铁锅用的难处,孙云海一家人对家中的第二口铁锅更是倍加爱护,往往是在做好饭后,就急忙把铁锅埋到河沙里。可是也有出意外的时候,有一天,村上又来了国民党的军队。孙云海一家正在吃中午饭的时候,家中来了一个当兵的。当兵的对正在喝稀糊糊的孙云海父亲说:“部队上还没吃饭,用一下你家的铁锅。”孙云海的父亲也不敢说什么,就慌忙把锅里剩下的稀糊糊倒出来,用水把锅刷洗干净,交给了当兵的。日头快要落山的时候,孙云海父亲看到部队陆陆续续地开拔了,由于担心自己的铁锅,就打发孙云海去看看,把铁锅拿回来。孙云海来到部队做饭的地方,地上除了一堆被打碎的锅碴子,什么也没有。孙云海知道自己家的铁锅变成锅碴子了,自己也不敢去问怎么回事,就跑回家,告诉了父亲。父亲听后,什么也没说,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孙云海老人已经记不得家里什么时候又添置了一口铁锅。每一用完,家里就把铁锅埋藏好,父亲还专门叮嘱家里人,千万不要随便告诉旁人家里有铁锅和铁锅埋藏的地方。在一天的早晨,孙云海起来走出家门的时候,惊讶的发现院子外面躺着很多当兵的。当兵的穿着破烂的军装。孙云海好奇地观察着这支部队,他们远没有以前见过的部队穿得“整装”。

    日上三竿的时候,正在村里玩耍的孙云海遇到了一个当兵的。当兵的问:你家里有铁锅吗?孙云海想起父亲的叮嘱,犹豫再三后说:“有。”孙云海领着当兵的找到父亲,说明了情况。父亲面露难色,当兵的看出了父亲的担忧,说:“大爷,我向你保证,只有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会把铁锅还回来的。”三天后,那个当兵的回来了,满脸疲惫,胳膊上缠着绷带,身上背着孙云海家的铁锅。铁锅刷得干干静静的。临走时,当兵的给了孙云海家一块钱。

    老人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知道么?这是咱共产党的部队!”

    采访结束后,笔者走出孙云海老人的小院,正碰上一辆辆满载果品的车辆往外走。这些果品将被销售到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甘甜的果品将滋润大山里和城里人们的生活。

    崮文化网独家稿件 转载必究

 

相关阅读:
⊕挺直的脊梁 不屈的大山 ⊕苏和芝:老兵重访岱崮抗日战场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温馨提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查看更多评论 >>>>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 Reserved www.hadafdar.com  鲁ICP备14019152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