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岱崮地貌     会展赛事     民间故事     民间歌谣     崮乡风情     崮乡人物     崮乡旅游  
  崮乡文斋     宗教信仰     红色经典     崮乡美食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招商引资  
沂蒙崮乡门户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采撷崮乡风情 繁荣地方文化 宣传大美沂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崮乡文斋 
踏遍青山人未老——读《寻崮访山沂源行》
 

◇李强

    崮文化网 不管人生的道路中会遇到什么波折,如果有了悠闲自得的心境,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谭立忠老师退而不休,致力于崮文化的研究工作,他踏遍了沂源县的每一座崮,每一座山。历时三年,其间或风雨雷电,或秋霜冬雪,依然阻挡不住他前进的脚步。时而风餐露宿,甚或病中奋力攀登。他翻山越岭一路走来,却悠然自得,从从容容。谭立忠老师不畏艰难险阻,攀爬了沂源县上百座山崮,他亲身体验实地考察探究,采集第一手信息资料,三易其稿,终成《寻崮访山沂源行》。这山那崮,艰险历遍谁人知,此中的滋味苦自尝!

    “踏遍青山人未老”,这是我在看到《寻崮访山沂源行》时候的最大感想。所谓苦尽甜来,坚持不懈终有所得。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歌曲亦有云“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我和谭立忠老师相识,缘于“崮”事。

    此前,他的名字早已为我熟知,其文多见 “中国崮文化网”。满是锦绣文章,可谓字字珠玑。惜乎未见其人,不能亲见,感慨无缘得见,因此一直引为憾事。

    第一次和谭立忠老师相见,是在2013年。和他相见那日,如今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11月13日,蒙阴县在岱崮地貌岱崮革命战争遗址举行庆祝岱崮保卫战胜利七十周年活动。在活动当中,有一项内容是征文颁奖:我和谭老师参加“红色岱崮”主题征文比赛,我们分获二、三等奖。我的获奖作品是《硝烟散尽七十年--山东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姜崑回忆南北岱崮保卫战》 ;他的获奖作品是《第二个“岱崮连”》。在南北岱崮保卫战的旧战场遗址,我们一起走上领奖台,我和他紧挨着并排站立。由于是全国范围的征文,各地作者都不熟悉,通过攀谈得知彼此。此前没有联系,也就尚未谋面。今日彼此握手相识得见,自是分外亲切得很。相识是缘,相聚是福。虽然时间不是很长,我们却似是相交已久的故友知己,彼此投缘。

    今年7月11日上午,沂蒙艺术家孟良崮采风暨蒙阴县刘洪中学高级教师赵圣才新书《生命的四季》发布会在孟良崮下的垛庄镇举行,来自济南、临沂、沂源及本地的诗人作家四十多人济济一堂,对赵圣才及其文集《生命的四季》做了恰如其分的点评,对赵圣才老师笔耕不辍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会前,与会人员在垛庄镇负责同志陪同下先后到孟良崮、椿树沟、工业园等地进行了采风。诸文友在座,我与谭老师为邻。我们一起参观、一起座谈,一起返程。回城时候,我搭乘他的便车,有幸得到他的新书《寻崮访山沂源行》,他从车里取出新书来,递到我的手上。塑封图书,尚未开包,令人爱不释手。新书装帧精美,封面一枝绿色松柏苍翠欲滴,近处的崮巍然屹立,远方似有云雾迷蒙的起伏山峦。手捧崭新的书籍,感谢他的深情厚谊,在蒙阴县,我是第一个拿到谭老师新书的人。能够拜读他的大作,激动不已,可用二字概括心情:惊喜……。自从别他之后,我日日秉烛夜读,以致于这许多时日里,诞出许多感想,颇多感慨。

    《寻崮访山沂源行》是一本记录沂源县崮山历史文化风貌的文史著作。全书共分四辑,计101篇文章,共51万余字。这四辑分别是:寻崮、访山、仙境、附录。第一辑寻崮:沂源七十二崮,魅力非凡。“沂源的山崮,是一个世界,是一个王国,是一种自然界中的绝景。它所隐藏和表现出的历史、人物、文化、经济和社会等信息极其丰富多彩,除非你视而不见,否则,一旦进入,它就能把你的魂魄勾留在山崮中,让你流连忘返。”第二辑访山:山崮相依,相得益彰,斑斓多彩,俏丽无双。沂源县有名有姓的崮有70多座,再加上具备崮特征的某某山、顶、崖、嘴、寨、坪、台、堆、岭、橛等上百座的山崮,等着你去拜访。第三辑仙境:县域内十三处洞天福地,寺庙建筑群遍布山间崮丛,众多名胜古迹,等待你观光游览。第四辑附录:撷取有关文章和资料,便与大家阅读和研究之需。

    《寻崮访山沂源行》书中所记内容大多是作者踏游及考证所得,或采自村人野夫,或取自残碑断瓦,或辑录文史典籍,都是读者鲜见希闻,即使知情人读来也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书中所记之人之事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既有帝王将相,也有布衣草民;既有玉皇大帝,也有神仙鬼怪。既有名山古刹,也有废井荒泉;既有奇石名木,也有山花野草。山崮一草一木,作者饱含深情。记述历史时间跨度长,上起自古生代的“沂源猿人” (从60万年至20万年之间),下至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他编修过沂源县文史资料,熟埝当地典故、传说、历史往事。信守拈来,不管是古代的春秋战国齐长城;还是抗击日寇抵御外侮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事情,皆会一一说起,娓娓道来。

    在该书中,共收录图片300余幅。本书以个人角度,以游记的形式,用生动的笔触记述了沂源县境内的崮山地形地貌、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风物特产、掌故传说等方方面面。极具阅读鉴赏价值,蕴含正能量。它是沂源县观光旅游、存史资政、教书育人的一本大百科全书。“山至高处人为峰, 海到尽头天是岸”。登高望远,不易悦乎!他的书里,不仅仅是风光,而最重要的是历史文化。其作品既有故事、传说;又有古今对比。既有崮的过往,也有崮的今朝。既有美好传统,也有时代需要的正能量,特别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崮乡美好的未来。

    《崮之模特儿松崮》一文,谭立忠登上松崮——海拔662米,这在沂蒙崮群中属偏高,而不是很高的一座崮。若从山脚算,有6个平方公里,要是从崮顶的面积算,目测的结果是长约50米,最窄处只有15米,这样算起来只有一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我们不难看出,崮的名气并不在于人类用眼睛看到的高低大小,而主要在于表面多看不到的历史与文化。这正如他常说的一句话“入目三分景,七分在内涵”。“仙”就是它的历史与文化,就是它的内涵。

    《沂源源头置新县》告诉我们:沂源县地处淄博、泰安、莱芜、临沂、潍坊五个市的结合部。1944年建县,因沂河发源地而得名。当年由蒙阴县、沂水县、临朐县三县析置,三县的老八区成立一个新县,即为沂源县。沂源县是新建置县,也有蒙阴县的一部分。这样说来,却与我和谭立忠老师来说,我们无疑是半个老乡。就像费县和蒙阴县,隔着蒙山相望。蒙阴县和沂源县相去不远,也是山南山北比邻而居。

    读到《万泉崮上无一泉》,“万泉崮上无一泉,倒是崮下有一名泉,历代都叫狗跑泉。”提起狗跑泉的故事,倍感亲切。以前早已听说过的,只是没有谭立忠老师讲的真切,说的有趣。俗话说:狗是忠臣,猫是奸臣。狗是忠诚不二的,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叛主人。而猫则不同,哪里有米哪里去,只会另寻主人,故作萌态,讨好新主人欢心,投入别人怀抱里。这是我所经历过的,在前几年,我家养着的黄猫系女猫,起初也很得家人喜欢,“喵喵”叫着围着我们团团转。我的父亲在一次喂它时候,该死的猫竟然对老主人下了口,我和大哥担心它会携带狂犬病毒,赶紧将父亲送往医院,注射疫苗之后方才安下心来。我们也没有怎么处置它,置若罔闻而已。就在当天,作为凶手的猫逃之夭夭。大小都是一条生命,我们放它一条生路。

    狗跑泉的故事,叙说两只可爱的狗狗,一黑一黄。在主人酒醉之后,昏睡荒野之时,黑、黄二狗不离不弃,陪伴在主人身边。在野火蔓延,将要烧到主人身边时候,狗们奋不顾身,刨泉沾水累死其身,主人得救尚在梦中。当时的县官董嘉谟闻知此事,深为感动,立即派人在泉边立了一块“古迹狗跑泉”石碑,并亲自撰写碑文。

    此事,清康熙十一年修《蒙阴县志》中曾有记载。其碑文曰:

    世传王公善畜犬,每出必与俱。当其醉而归也,卧草中,犬傍守之,若从者然。俄而,火四起,延及卧所,犬惶惶焉,还走叫跑,不遗余力。顷之,泉出地中,浸淫旁溢,火竟灭,王公得无恙。及起视犬,则力竭毙矣。噫嘻!犬一物耳,犹能捐体救主,俾王公竟免于焦额。矧伊人斯自处当何如也?乃有析圭担爵,而弗思忠;承箕袭裘,而罔知孝;反而背义,鱼肉同胞;甚者以德为仇,落井下石,视此犬有余愧矣!予故表而出之,一以阐幽光,一以惩薄俗。

    作者在《万泉崮上无一泉》结尾,得出结论“沂源的山崮是有灵气的,沂源的人是有精神的,牲畜也不例外。”是的,两只狗尚且知道大义,何况人乎?今年举国上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当深思历史!在日寇侵入中国的时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有人 “曲线救国”,摇尾乞怜苟且狗狗,投降日寇甘做走狗, 竟然帮助敌人残害我们的同胞。如今硝烟散尽70年,但愿历史不要再重演。

    关于崮的著述,集大成者,一是李存修《岱崮地貌发现记》先行出版;再是谭立忠老师的《寻崮访山沂源行》继之发行。我也曾心血来潮,准备出版《崮恋》,记录这些年探崮旅程,惜乎未能成功。我更要加倍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争取作品早日付梓。

    谭立忠老师是做学问的人,做事一板一眼,恪守严谨。俗话说,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当年在岱崮颁奖那天,我还和他谈起出书,也只是随便说说而已。其时他似乎已经胸有成竹,成竹在胸。他执着如此,以致如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这让我想起《为学》讲述的故事,天下的事情只要努力去做,再困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去做,那么再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了。四川的边境上那两个和尚,穷和尚想去南海,这让富和尚打死也不会相信。因为他早就想雇船去南海,条件优越没去成。他不敢想信,穷和尚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会成功。到了第二年,穷和尚却从南海回来了。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凡事不需要拍胸脯保证,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荀子《劝学》有言:“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以生存,这是因为心思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期待谭立忠老师百尺高杆更进一步,在崮的研究方面,再有新著佳作迭出。

    崮文化网独家稿件 转载必究

 

相关阅读: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沂源婆媳仨红嫂
⊕寻崮访山沂源行序 ⊕小崮不小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 条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
 
温馨提示: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查看更多评论 >>>>
 
精 采 图 文
  能工巧艺
  根雕奇石
  画说崮乡
  在线商城
 
文 章 搜 索
选择栏目:
关键字:
 
最 新 文 章



Copyright ©2015 All Right Reserved www.hadafdar.com  鲁ICP备14019152号-1  

申明:本站作品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法律顾问:山东正诚信律师事务所 王瑞祥律师
商务合作电话:13325088771    QQ:306281381     投稿信箱:chinaguwh@163.com
站长统计: